呢喃是一种轻声柔语的说话方式,目的是为了不打扰别人或者避免被别人听到。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,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在呢喃,这其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却是值得探究的。
呢喃这个词最早源于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一书中的一段话:“大道无言,有尽于此;止于至善,赤生而善腹止。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莫非为善;善则善也,不善则止也。穷发之北,有冥海者,天池也。有鱼,其广数千里,未有知其修也。其名为鲲。有鸟焉,其名为鹏。背若泰山,翼若垂天之云;厉声而猛视其余曰:“我纵横天下,观众生之乐,贪欢而不知止,知止而不厌!”鲲之徙池,鹏之势于风。乘风而上,知不辞而行者,其名为司领。以其子之不肖,洵可能矣。"庄子在这里描写了鲲与鹏的故事,意思是说大道无言,只有达到至善境界后才能领略到,因此起名为无言之善。乘风而上知行合一,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袖。当鲲在垂死挣扎时,会发出呢喃之声。后来,呢喃逐渐演变成在安静的地方,低声说话的一种方式。
在中国,有很多情景需要呢喃,比如在公共场所、在活动中、在学校教室等等,这样不仅不打扰别人,还能彰显自己的素养和修养。但也要注意不要呢喃过大声,会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。